卡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卡车相关的理由,或将注册名发QQ信息至825858940)
楼主: Mob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了解中特物流那两台6X4蓝色雷诺的么?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181#
发表于 2015-1-5 22:08:2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oby 于 2015-1-5 22:09 编辑
cwshamhk 发表于 2015-1-5 22:01
你應是生意佬  哈哈哈哈

确实生意佬,但是不做这行,也不知道水也多深,瞎琢磨呗,力营基本已经垄断大吨位的吊装市场,他们买大起重机肯定有需求,别人也抢不走这块蛋糕。像大件他们垄断不了,不然前辈的大件也干的优哉游哉,市场经济嘛,肯定是存在竞争的,只要良性竞争还是蛮好的!不像国内,我看过两个开起重机的在聊天,一个开50吨吊车的说这活这么麻烦1000块给的钱太少了,旁边一个开25吨起重机的马上就说800这活我干放到香港你们也吃不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82#
发表于 2015-1-5 22:18:32 |只看该作者
east-flying 发表于 2015-1-5 22:05
最后一张十分经典啊!

大师所言极是:前车4 纵9轴线 + 后车4 纵10轴线 = 总投入38轴线,
便可想象重量多少!当时这货是用中海油900吨浮吊(新港唯一)从船上吊装到扳子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83#
发表于 2015-1-5 22:29:14 |只看该作者
Exceptional 发表于 2015-1-5 22:18
大师所言极是:前车4 纵9轴线 + 后车4 纵10轴线 = 总投入38轴线,
便可想象重量多少!当时这货是用中海油 ...

记得淄博齐鲁炼油厂那次也是他们干的吧。1996年?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84#
发表于 2015-1-5 22:34:33 |只看该作者
east-flying 发表于 2015-1-5 22:29
记得淄博齐鲁炼油厂那次也是他们干的吧。1996年?

没错,是九八年。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85#
发表于 2015-1-5 22:35:41 |只看该作者
Exceptional 发表于 2015-1-5 22:34
没错,是九八年。

当时也是轰动全国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86#
发表于 2015-1-5 23:05:04 |只看该作者
east-flying 发表于 2015-1-2 18:42
有图为证 3P的笨死

东南亚的车更有异域风情了,已经成拉拉上升成骚了

压载箱很奇特,还是日间驾驶室的!

13978477153_f35581c9f8_z.jpg

13958497825_5f91cf5969.jpg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87#
发表于 2015-1-5 23:28:40 |只看该作者
Moby 发表于 2015-1-5 21:18
原来这车国内不少啊,还带变矩器散热风扇,看照片像8~90年代的赶脚!

大师变矩器是什么年代才应 ...

您的判断基本正确:初期由于技术水平限制,主要靠发动机功率蛮力;
国内WILLEM 是七五年引进的,确实无液力变扭配置,之所以出众,一是
400马以上的底特律发动机功率,其次是采用SPICER 液控15.5英寸双片干式
离合摩擦片,再有富勒 的双置轴传动系统;而底盘更是采用10mm厚板材
的箱型结构,极耐操(尤其那年代);即使今天奔家大件车底盘型材厚度也
不过8 mm。
至于说到80年代(主要还是中、后期)变扭器开始逐渐被采用装备到大件车,
个人感觉与ZF 有相当关系:它的变速箱ECOSPLIT第一代是七九年面世,主要
满足重型车变速箱在总齿轮速比、齿轮比级、传动力和安装条件等方面需要;
而第二代经不断改进采用扇形齿轮研磨取代了第一代,这个时间节点恰是八八
年。而应用斜齿行星齿轮组的16S 181/251 第三代改进型已是九六年之后的事。
这些与整体的配套厂家的技术水平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88#
发表于 2015-1-5 23:52:32 |只看该作者
Moby 发表于 2015-1-5 22:08
确实生意佬,但是不做这行,也不知道水也多深,瞎琢磨呗,力营基本已经垄断大吨位的吊装市场,他们买大起 ...

最后来一个开5吨桅杆吊的说300我包了

1405838008764(1).jpg (102.89 KB, 下载次数: 158)

1405838008764(1).jpg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89#
发表于 2015-1-5 23:57:55 |只看该作者
Exceptional 发表于 2015-1-5 23:28
您的判断基本正确:初期由于技术水平限制,主要靠发动机功率蛮力;
国内WILLEM 是七五年引进的,确实无液 ...

我觉得TITAN公司也功不可没,80年代以后他们改装的带(WSK370/400)的MAN,BENZ,IVECO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推广作用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90#
发表于 2015-1-6 00:01:35 |只看该作者
dyang 发表于 2015-1-5 23:52
最后来一个开5吨桅杆吊的说300我包了

300 ?不怕被砸死?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中国重型车网 ( 渝ICP备06001360号 )

GMT+8, 2025-2-25 19:42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