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车网 转载】过去两年,深圳市政府对泥头车(自卸车)管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行业协会作为泥头车企业的“娘家人”,既发挥着指导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同时又为政府部门挑担减负,承担着行业管理、监督促进整个行业有序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多拉快跑”为盈利模式的泥头车在深圳遇上了“两牌两证”及控制超载行驶“割斗限高”等一系列史上最严格的泥头车安全治理措施。深圳泥头车形象好转,深圳路面的“压力减轻”。
1
泥头车整治 连续三年列入民生实事
深圳作为特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在全国都有引以为傲的“深圳速度”,其中泥头车多拉快跑曾经也是深圳一景。然而,高速高效的背后是泥头车造成的路面交通、环境污染等系列安全隐患。一些恶性的交通事故中,泥头车肇事屡见不鲜。面对“疯狂泥头车”,2013年深圳市政府针对泥头车乱象成立了泥头车整治办,将其纳入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全市111项民生实事向社会承诺完成。
这是深圳针对泥头车史上最严格的一次整治。2014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之上,深圳市政府再次将泥头车整治列为民生实事事项第49项,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完善制度,严格执法,保持整治泥头车超载超速高压态势。全年共组织“全市统一执法”19次以上,并启动交警电子警察系统抓拍处罚泥头车超载行为。在2015年市政府提出的118项民生实事中,泥头车整治依然位列其中,对其整治的态度仍旧是“决不放松,决不手软”。
2
各部门多措并举 整治“疯狂泥头车”
2012年10月17日,深圳发生一起泥头车肇事造成多人死伤的恶性事件。媒体的持续关注令事件不断发酵,引发了人们对政府部门在泥头车管理中存在缺失的种种质疑,一场泥头车整治工作在全市展开。2013年2月,深圳市政府成立了由时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吕锐锋担任组长,时任副市长的张文、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的李一康任副组长的泥头车安全管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整治办”)。“整治办”将市交通运输委、住房建设局、城管局和公安交警局等多个部门的力量联合起来进行统筹指导、监督协调全市泥头车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2013年3月,史上最严格的“两牌两证”管理办法出台。管理办法把“泥头车”的“正规军”和“游击队”严格区分开来,无证照“泥头车”不能上路,不能进工地,不能进受纳场,有效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
交警部门“一证四限”措施,对泥头车进行限时、限路、限速、限道行驶;启用高清电子警察,抓拍路口冲红灯、逆行、跨实线、不按道行驶等违法行为,加强对泥头车的路面管理。城管局启动余泥渣土及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公布泥头车不良行为记录信息,并将不良行为记录通报给交通部门纳入《深圳市泥头车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年度考核计分,并首次使用无人机设备对违法泥头车进行航拍抓拍取证。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港航和货运交通管理局对泥头车运输企业开展“安全生产达标”考评工作,截至目前共139家泥头车运输企业完成达标。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对违规泥头车的工地严抓严管,首次违规将黄色警示,两次将停工整改,三次的将给予红色警示直至清除出深圳建筑市场。
3
行业协会自律自治 促行业健康发展
2012年2月,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深圳市成立首个泥头车行业协会(深圳市自卸车协会),目前,协会成员单位有173个,在册登记车辆8783台。
协会成立不久,不少泥头车企业仍在观望阶段,协会便针对运营企业人为加高泥头车斗的行为动用了铁腕治理。不到两个月时间,由协会主导、交警部门配合、协会理事单位带头“割斗”,同时还出台了全国首部行业载量标准(三轴12立方、四轴20立方、六轴28立方),这场轰轰烈烈的“割斗瘦身”工作实现了行业协会对企业的有效管理。
在深圳市政府严管下,泥头车行业安全管理效果显著。协会会长吴仁开告诉记者,协会成立之后,入会企业明显感到在运营管理方面都有改善,企业改变了过去粗放经营的管理模式,进入精细化作业阶段。效果尤为显著的是泥头车事故率的下降。
交警部门数据统计:2013年泥头车严重违法34975宗,2014年泥头车严重违法21815宗,严重违法率直接下降29.56%,重大伤亡事故率显著下降;泥头车运输行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实现了“三级连跳”;统一车辆装载标准,实现全市泥头车“割斗瘦身”,杜绝超高超限泥头车;异地泥头车纳入监管体系,实施备案措施,完成行业管理关键一步,无资质运输泥头车全部退出了深圳市场。
4
外地泥头车“巨无霸” 如何远离深圳?
目前,深圳市泥头车安全管理取得预期效果,但是一直以来困扰泥头车行业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无资质车辆在深圳“昼伏夜出”多拉快跑抢市场;泥头车停车场严重不足,企业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车辆无限制增长运力饱和过剩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很大程度制约着行业的提升和发展。日前广东省内实行计重收费的新规更让深圳的泥头车企业深深担忧。一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深圳一直以来通过割斗等方式将泥头车载重控制得相当严格,但是一些无资质的外地车不受约束,他们超载的情况极为普遍,而眼下计重收费可以说是变相将这种超载行为合法化。无资质或外地车辆只要交了超载的费用,不管拉多少仍然可以上路。深圳泥头车像‘正规军’,按规定装得少,无资质或外地泥头车个个都装成‘巨无霸’的‘游击队’,钻着各个部门的管理空子,‘正规军’明显吃亏。”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说,曾有外地泥头车利用集装箱拉运砂石,他看到这些车都害怕。“集装箱的箱壁不厚,如果拉运过程中箱壁承受不了砂石重量倒下来,过往车辆安全谁来保障?”
记者了解到,这些违法超高超限多达140吨的泥头车趁着执法空隙进入深圳市区,给市区道路桥梁带来极大的承重压力,严重威胁着市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破坏了市场,对深圳合法运营企业造成了强烈冲击。在利益的驱动下,深圳个别企业也偷偷加高车厢栏板追求着利益最大化。
5
深圳不做 “下一个塌桥城市”!
近日,河源发生榻桥事件,深圳泥头车行业协会迅速作出反应,一方面继续巩固深圳泥头车“瘦身”成果,一方面呼吁全社会行动,制止泥头车“巨无霸”上路的违法行为。协会还呼吁省交管部门对惠州、河源塌桥事件高度重视,希望能参考深圳泥头车管理经验,统一全省泥头车车辆装载标准。
对于超载现象,泥头车企业也积极开拓思路寻求解决办法。一知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在北京、郑州、长沙的泥头车采用的是新型密闭渣土车。这种新款智能型泥头车装好车后是全封闭的,既不存在能多装的情形、也避免了泥头车扬尘撒漏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值得推广和使用。
新型密闭化渣土车的更新换代,既能对环境、道路桥梁起到有效的保护,也可有效统一行业载量标准,防止重特大事故,更可避免“塌桥”事件发生。“更换车辆企业要承担巨额费用,如果能像过去一样参照黄标车淘汰的办法,政府给予财政补贴的话,企业愿意换掉目前这些车辆,使用环保的密闭渣土车。并且通过这样的更换,淘汰一部分抗风险能力弱、规模小、管理落后的企业,让更多有能力有实力的企业成为市场主力来引领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